黄老师的“文章赏析法”
[日期:2009-01-06]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我校语文教师黄老师多年来一直坚持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融入“文章赏析”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黄老师的具体做法是:
一、人人赏析
若是刚接手教的新班,黄老师就布置同学们每人准备好一篇优秀文章。这个准备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自己写作或者是挑选自己以往的作文,也可以是选别人的优秀文章;二是熟读并加以分析。在开学第一个月内,用几节课时间,让学生人人上台,个个都读都讲自己所选的文章,直到轮流完毕。学生上讲台后先板书文题,然后尽情朗读,尽能分析,每人3—5分钟,一节课8—10人。如果学生不会讲就只读,既能读又能分析更好。这样做,要求宽松,学生没有什么思想负担,活动进展也就十分顺利,收效不错。对于新班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了解起到了加速的作用,另一方面老师也较快地检测了班上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重点赏析
由语文科代表事先准备,提出要求,做好安排。准备包含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人选,选定语文基础较好的8人左右,用一节课时间上台活动;二是准备文章,一次一个专题。提出要求,包含起码要求:一篇文章的赏析首先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方面;二是写作技巧方面。即读后的“析”要有这两方面的分析,才达到基本要求。其次是提高要求,主要是针对该文最突出的特点作重点分析。对于自愿报名参加者要鼓励支持并且尽可能的给予机会。这一活动最直接的意义在于,提升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层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考场中的“文章赏析”题目的作答。
三、针对赏析
每次月考下来的好文章,老师从中挑选一部分,让学生自己“回头看”,经过反思修改,再让学生自己或委托他人,面对全班同学朗读分析,这一活动中除了常规的“一分为二”的分析外,如果在“回头看”中有修改内容的话,重点说说修改的理由。
黄老师在教学中融入“文章赏析”的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赏析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学生拓展了思维空间,收效甚好。
评黄老师的“文章赏析法”
朱赋学
“文章赏析法”是黄老师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摸索出的一种行之有效方法,黄老师也多年使用这种方法,既深受学生欢迎,又收到极佳的教学绩效。
运用文章赏析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热情,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既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又渗入思想品德教育,达到教学生学会做人的教学效果。
文章赏析法,关键在一个“赏”字,并且大多是赏析学生自己的文章,这是文章赏析法之所以有效的主要原因。
用文章赏析法赏析学生的文章,学生觉得亲切。被赏析者,受到极大的鼓舞与鞭策,会更上一层楼争取好上加好;听赏析者,觉得文章离自己近,不是遥不可及,要赶上,要超越,都是可能的,从而奋起直追,争取下次轮到自己。
用文章赏析法赏析学生的文章,学生明确了这次作文的标杆,知道了该如何写就是好的作文,容易找出自己文章的缺点和不足,也容易将被赏析文章的优点长处学到手。几次下来,学生也就知道文章该如何写,特别是知道该如何写出好文章来。
用文章赏析法赏析学生的文章,被赏析的学生会有一种如同辛勤创作的作品终于发表了的收获的喜悦,这种喜悦比那种只主动擦了一次黑板就得到了表扬(当然,这也确实是应当表扬的!)要来得深入和持久。将产生较久远的主动扩大阅读的量、更热爱写作的动力,使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更久。
用文章赏析法赏析学生的文章,会使一些平时语文成绩不大好的同学得到赏识(只要戴着赏识的眼镜去看这些同学的文章,你定会发现有许多闪光的地方!)。而你一赏识(因为是析而赏之,有理有据,令人口服心服!),这同学对自己也刮目相看,不说从此语文成绩可能直线上升,但起码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多了,自信心大大地提高了。
用文章赏析法赏析学生的文章,因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学生得到的,不仅是写作手法技巧的知识,更有真善美的熏陶影响。不仅学会了作文,更重要的是还学会做人。这种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教育,比单纯的思想教育,效果更好。因而对学生个人,对班集体,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正面影响的作用。
用文章赏析法赏析学生的文章,其实质在于一个“赏”,即“赏识”。这就是最好的赏识教育。“人人都知赏识好,现在赏识用滥了:你在赏识我知晓——防着你狼外婆,不把我忽悠了!”用滥了的赏识,显得虚,一虚就假。老师本来一番好心,让学生认作了“狼外婆”,其效果恐怕适得其反。文章赏析法之“赏”,是赏得实实在在的,一字一句,真切在目;一点一评,是入情入理。学生是敞开心扉接受雨露阳光,是渴望着甘霖尽快尽早洒入自己的心田来,学生是追求着被调动、被激发、被引领,去求真、求善、求美!
文章赏析法确实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种教学方法。
让他们永远定格在美丽中
诗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无私是谓语,奉献是定语。”我说,教师的生命其实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裹!开着是风景,碾碎是良药!
危难之时见真情,关键时刻真英雄。刚刚过去的汶川大地震,我们看到很多老师放弃了转瞬即逝的逃生机会,用他们的沉着、冷静、机智,甚至鲜血和生命,维护师尊,铸就师魂,为不少孩子赢得了生存的希望和机会,奏响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颂歌,让我们再一次读懂了“师德”二字的博大与崇高!
我们怎能忘记在什邡龙居小学的废墟中,一位年轻女教师的身体断成两截,脸部血肉模糊,可她的双手仍紧紧拥着两个学生!人们怎么掰,也无法掰开她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这位老师名叫向倩,去年大学毕业,到什邡龙居小学当英语老师。地震发生时,她正在疏散学生离开教室。看到有两个学生手足无措,她大步跑过去,一手楼住一个,朝门外冲。教室突然垮塌,她和几名学生被埋在废墟中……
我们怎能忘记在汶川县映秀镇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救援的群众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楼组两个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两个孩子还活着,而“雄鹰”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29岁的教师张米亚,在关键时刻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我们怎能忘记在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废墟下,一位死去多时的女老师爬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紧紧地各拉着一个年幼的孩子,胸前还护着三个幼小的生命。参与搜救的解放军战士说:“看得出她是要把这些孩子们带出即将倒塌的教学楼,她用自己的肩膀为孩子们挡住了坠落的横梁。”48岁的代课老师杜正香,在生死攸关的一刹那,用自己的无私无畏向世人展示着她对学生最深挚的爱。
我们又怎能忘记德阳市东汽中学遇难教师谭千秋“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获救了,他却不幸遇难;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一年级女教师袁文婷,为了拯救学生,青春定格在了26岁……
“师德表天地,素心育英才”,这些可亲可敬的师者虽然离我们远去了,可是他们却铸造了不朽的师魂。君不见,在地震的废墟上,已悄然立起了无数丰碑,这些丰碑上,镌刻着一个又一个英雄的名字,也留下了这些普通教师们一段段壮怀激烈的故事。他们保护学生的每一种“姿势”,都将永远定格,镌刻在被救学生的脑海里,镌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
赏析《让他们永远定格在美丽中》
这是一篇使我们心灵震撼的质朴感人的文章。
构思方面,以“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铺展全文。行文叙事、抒情、议论,恰到好处。融为一体,浑然天成。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让人为之拍案叫绝!
开头两段的渲染与赞颂,以优美的语言和排比句气势为下文抒发对“他们“的情感营造了氛围,开篇即点明了主旨。
并列式的叙事,写“他们“的美丽,脉络清楚,思路非常清晰,再加上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使文章显得处处有理,处处见情。叙事还以“们怎能忘记……”这样饱含感情的排比段娓娓道来,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真实感人的故事,横向并列式的结构安排,有机结合在一起,至此,情感倾泻如闸门顿开,汹涌澎湃。没有一丝杂乱之感,非常清洗也非常透彻。自然而充分地表现了“他们的美丽”。全文哲思见情,文采飞扬。
全文以歌颂并铭记“他们的美丽”为主题,结尾用总的概括性议论,并以热情讴歌的笔调收束全文。着实“让他们永远定格在美丽中,镌刻在几万人民心中”,在我们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主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汶川大地震天崩地裂,让人撕心裂肺,这人间惨剧将永远烙印在亿万人民心灵深处。《让他们永远定格在美丽中》着实是一篇“合为时而作”的美文。
黄老师附言:
这是高三(2)班阴跃同学的一篇佳作赏析短文,在繁忙的高三学习中,在极短的准备时间内,能有如此的阅读收获,当属不错。为此,特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