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人物简介

2020-09-04 文化 253阅读

1、阿长——出自《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睡相不好、喜欢切切察察,而且还踩踏死鲁迅喜爱的隐鼠,这些都使鲁迅对她感到厌烦,但是当她真诚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时,如送给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鲁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阿长是封建社会下一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她粗壮耐劳,真诚善良。

2、藤野先生——出自《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极为尊敬的一位良师。他不修边幅,但治学严谨。他正直热忱,热心地关注鲁迅的学习,与当时日本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鄙视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高尚的品质一直激励着鲁迅勇往直前。

3、范爱农——出自《范爱农》

范爱农是当时社会充满爱国情怀的一群小知识分子的形象代表,他们的命运起伏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经历了对黑暗的不满、对革命的期待以及对革命的失望的心路历程,社会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又将他们逼入绝境。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经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他还是写了不少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过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呆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的进行了抨击。

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的课程却倾注了心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

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花夕拾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