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的目标是经济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适应新常态,是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长久以来,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盲目攀比搞工业,重复投资上项目,肆意扩张借贷款,跟风决策建新区,吹捧包装玩概念,不仅造成了自然条件的严重破坏、资源承载的重大透支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而且造成了市场经济的表面繁荣、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财政收入的空转虚增等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日趋激烈,我们要想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始终能够“一枝独秀”、领衔演出,不被人指为“搭便车”,就坚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邪路,而是要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路。落实经济新常态要求,追求经济新常态目标,必将有利于地方政府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解放出来,使中国经济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转向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轨道上来,实现经济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新常态的背后是执政思维理念的重大转变。新常态的提出,预示着长期以来唯GDP增长马首是瞻的政绩考核指挥棒将会逐步淡化使用。当然,新常态,既不意味着对经济发展连续探底的坐视不管,也不意味着对经济发展徘徊不前的漠不关心,更不意味着对经济发展一路高歌的刻意打压。经济新常态,实际上是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甩掉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包袱,清除各级领导干部的思维障碍,突破GDP增长高于一切、财政预算必须连年递增的思维定势,解开层层加压指标值、层层签订军令状的权力束缚,不搞“一刀切”和“一锤定音”。具体来说,就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决不要带血的GDP,严防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群体事件的发生,体现稳中求进、事缓则圆的要求。就是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隐形政绩和显性政绩的关系,遵循经济发展基本规律,潜心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坚决不做杀鸡取卵的蠢事,体现咬定青山不放松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统一。就是正确处理发展主体和发展客体的关系,凝聚发展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逻辑。就是正确处理发展战略和发展战术的关系,在坚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同时,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体现“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要求。
新常态的核心是资源配置方式的理性回归。新常态,意味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新时期,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统筹发挥“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职能作用,确保政府既不缺位放纵市场,又不越位干预市场,也不错位扰乱市场,从而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要求落到实处。当前,全球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都已经步入新的阶段,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经济增速放缓,各级政府要有包容心态和科学研判,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优势仍然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减少和克服行政手段的路径依赖,不搞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刺激和大面积调控,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强和保护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促进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同时,推进政府职能深度转变,履行好必要的监管职责,充分释放经济体制改革红利,弥补市场失灵,矫正市场畸形,净化市场秩序,管控市场风险,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