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中,文章中从年轻石匠告诉潘木公,那些他为女子建造贞节牌坊的墓里都是空的,可以证明在那个年代,女子如果嫁人再改嫁就会被他人所诟病,影响家族形象。
先是家乡有许多贞节牌坊女人死了丈夫,再不嫁人就立下一个牌坊。有的一听男方死了,见都没见过面,也跟着自杀。而我的美丽的女老师们,也在封闭的乡村中,始终未嫁,生命受到压抑。为了家族的形象,又要保住女儿的生命和幸福,大户人家为女儿建造贞节牌坊,在夜里偷偷将女儿送走,多的是无奈,伤心和落寞。
《牌坊》中写出了作者对中国传统“贞节”文化及压抑人性礼教的批判。借助于含蓄的象征、巧妙的暗示、贴切的比喻,曲折隐约地表现了作品主人公的清苦单调的生活状态和孤寂凄苦的心态,从一个侧面透露出封建礼教扼杀青春、摧残美好的罪恶,对压抑妇女的封建糟粕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发出了振聋发聩的人性解放的呼声。
扩展资料:
《牌坊》是现代作家余秋雨创作的一篇散文,收录于2014年4月出版的新版《文化苦旅》首篇。
《牌坊》这篇回忆散文,透过孩子的目光,借孩子的口吻,叙述乡间的牌坊、村里的尼姑庵,着重写了几个从外地来的女教师的命运。用小学校(尼姑庵)里的花圃、藏在梁上的绣品,隐喻女性青春、女性生命的美丽灿烂,以一位女教师的自尽结束回忆。
从大山里走出去的男人有的回了,几天后又走了;有的再也不回了,或死了——外面的世界比大山里的精彩。而女人白日刺绣,日日等待,从豆蔻年华到白发苍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青春、热血、生命、岁月,换来一座又一座高大的贞节牌坊。余先生描述:“……牌坊比天还高,黑阴阴的,像要压下来。”
文中多见“看不懂”、“颠三倒四”、“很浑”、“思绪混乱”等词句,不露声色地深刻揭露、批判了中国封建礼教的残忍。“妇道”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被血泪浸染最多的一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