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国民政府为何定都南京?

2020-10-28 综合 104阅读
孙中山和蒋介石选择南京作为建都地,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辛亥革命以后,确定新的政治中心成为革命党人之首要,一时就有武昌与上海之争。武昌是首义之地,鄂军都督府于1921年11月7日就建立新政府问题通电各地,请各省派代表至武昌组织临时政府。而江浙方面则主张将新的政治中心定在上海,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联名致电沪军都督陈其美,提出在上海“设立临时会议总机关”。
随着南京的光复,中国新的政治中心设在何处,在革命党人内部达成初步共识。1911年12月12日,各省代表由武汉、上海齐聚南京, 29日召开代表会议,筹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派经过短暂的争执,达成一致,南京成为临时政治中心。
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形成南北对峙的两个中心:清王朝身处北京,革命党人立于南京。孙中山曾允诺,只要袁世凯拥护共和,促使末代皇帝逊位,自己愿让出总统一职。至于都城,他认为南京和北京都可以,但更倾向于南京。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孙中山在提出辞职的同时约法三章,其中有两条与定都南京有关:一是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二是新总统在南京就职。孙中山就想把袁世凯置于南方革命党人的监控之下。此外,当时日本方面对孙中山的影响不容回避。日本朝野多主张中国的政治中心置于南京,其出发点是否暗藏玄机,想借中国政治中心南移、对北方鞭长莫及,以利日本谋划扩张则不得而知了。
但在参议院有关定都的表决中,竟有20票投给了北京,南京只获得区区5票,还有2票为武昌,1票为天津。这样的结果令人意想不到,革命阵营内发出不谐之音,章太炎发表《致南京参议院论建都书》,公开提出建都北京的主张;江苏代理都督庄蕴宽亦通过同盟会机关报《民立报》通电全国,反对定都南京;安徽都督、顺直咨议局等省和机构则表示响应。关键时刻,孙中山和黄兴等人一再坚持,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复议时才最终确定南京为首都。
袁世凯是从北方起家,一旦离开经营多年的老巢落户南方,犹如虎落平阳。至于北方的军人集团,也不愿将中国的政治中心南移,他们不仅在生理上,更有一种心理上的水土不服。随着袁世凯于3月10日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形势急转直下,南京政治中心的地位遭到严峻挑战。袁世凯及北洋势力雄厚,革命党人力所不及,参议院只能屈从强权,于4月2日开会决定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孙中山在南京建立政治中心的努力一时夭折。
袁世凯力主维持北京政治中心的地位有其思谋,但据当时的现实情况,尚不足以“改弦更张”。选择北京,代表了当时地方的意愿:一则元明清三代都以北京为都城,继续以此为政治中心,当有承继之意;二则南京历史上都为短命王朝,从政治风水的角度而观也不适宜;而在日本帝国主义处心积虑图谋东北的危局下,维持北京的地位,对制约日本、抑制复辟势力有着一定的作用。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