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即使经历太多的变故与不幸,“活着”仍然是永不磨灭的信念。同时,幸福与否也不全取决于人生中变幻不定的遭逢,而在每个人对待它的不同方式。
在外人看来福贵苦挨的一辈子,在他本人看来却是“平平常常”的。虽然如他自己所说“越过越落魄”、“越活越没出息”,活到最后他却是最无牵挂、无忧虑、心满意足的一个。
其实,细想一下,不管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人,他们都是为着活着本身而活着,而非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很少有人因为一时的挫败而放弃当下美好的生命。
常言道,知足常乐。“活着”本身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活着”本身就自带耀眼的光环,“活着”本身就代表着难以磨灭的希望。而同时,幸福与不幸永远都是相对而言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