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不少中国民族品牌曾经积极寻求被跨国公司收购,有各自不同的多方面原因,包括可能希望跨国公司管理经验能帮其提升内部治理,希望得到资金、研发、营销等资源方面的支持,当然也可能包括原有管理层或投资者的退出等。
外资品牌收购本土品牌,很多与自己在中国的发展阶段相关,刚进入中国不久时希望通过收购中国本土品牌拓展自己的渠道,但一方面企业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可能导致原高管层离开,另一方面由于外资品牌强项在于商超渠道,但是对于需要深入到中国低线城市的渠道运作方式不能较好适应。往往会以为在中国可以直接复制成功,对于中国独特性的了解不够深入,缺乏深入的反省来研究和发展一套与全球模式稍有不同但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服务或商业模式。
中国本土企业若希望增强品牌实力,还需要从根本上注重推动品牌的渗透率,“主要通过对三项核心资产的投资:强化消费者现有记忆结构,使更多人在购物时能想到某一特定品牌;简化、合理化产品组合,优先发展那些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关键‘明星’单品;完善销售门店的店内活动,提升产品展示的可见性和差异化特点,以进一步帮助消费者轻松做出购买某品牌产品的决定。”
补齐人才与管理短板方面,一些中国民族品牌在30多年市场化竞争环境中摸爬滚打,培养了不少本土人才,也形成了一些有效的管理模式,创造了高增长的业绩,甚至吸引了不少外资企业的高管加入。补齐研发短板上,一方面,现在本土品牌可以吸引到一些世界优秀企业的研发人员,上海家化目前的研发总监就是有20多年跨国公司经验的高管;另一方面,现在研发市场化,虽然本土企业研发积累还相对较少,但从市场上可以采购到部分相对先进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