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为什么出现越来越多的民办幼儿园

2020-09-27 教育 93阅读
这几年,民办高价幼儿园“风生水起”、发展迅猛。为何有这么多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高价的民办园?分析背后原因,有家长对公办园“资源短缺”现状的无奈,有为孩子量身定制优质发展空间的期冀,也有需要警惕的攀比与盲从……

高价的民办园有“市场”
谁给了民办高价园“市场”
今年春节过后,北大附小河南分校双语幼儿园已陆续婉拒了200多位有入学意向的孩子家长的请求。该园园长孙晓媞告诉记者,现在她最头疼的就是校舍问题:教室不够,想入园的孩子进不来。怎么扩大校舍规模、增加教室,成了园里下一步的重点工作之一。
北大附小河南分校双语幼儿园成立于2005年,一年一两万元的高额收费,曾使人对它的生存与发展心存疑虑。几年过去了,该园不仅生存了下来,且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群体也由最初的“生意人”和企业白领,扩大到了普通公务员。
消费群体的扩大,似乎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社会对其认可度的增加。实际上,以省会东北区为例,2005年以后的这几年,民办高价幼儿园可谓“风生水起”,发展迅猛:2006年,年收费2万多元的海文实验幼儿园成立;2007年,郑州最早规模化发展的民办高价园“建业小哈佛”入驻东区;2009年,以英语特色教学和高收费闻名的贝斯特幼儿园又在阳光新城社区开了新园。还是去年,年收费10万元的天价幼儿园“枫叶小熊”在东区开张,今年又入驻了棉纺路上的某社区……
从去年起,北大附小河南分校双语幼儿园开始对申请入托的孩子及其家长实行面试。而在此之前,贝斯特幼儿园类似的面试制度已持续了几年。拿着钱还不一定能跨进幼儿园的门槛,以往,只有大的“公办名园”才有这样的“人气”和“底气”。
谁给了民办高价园“市场”
这两个月,郑州市某公办幼儿园园长孙东侠一直为秋季入学的事发愁。虽然离正式招生还有一个多月,但各方打电话的、递条子的,已经“够招两个班”了。而该园今年的招生计划总共只有三个班。
作为郑州市为数不多的几个省级示范园,该园一直是让家长“趋之若鹜”的热门园。去年6月2日招生,家长们凌晨就开始在园门外等候,5个班的编制一天时间就招满了。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不死心”的家长找到孙园长,请求让自己的孩子入园。有家长甚至说,孩子中午可以不在园里睡,不占园里的床铺,只要有孩子听课的地方就行。
对这些家长,孙园长说自己总觉得“又无奈又愧疚”:作为一名多年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她何尝不想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为此,各班的班额已经超编了,连两栋教学楼之间的连廊都盖上了教室……
孙园长所在园的情况在公办园里并非个例。据了解,郑州市区登记在册的民办园有216所,公办园只有74所,如果加上各种手续不全的私人幼儿园、都市村庄幼儿园等,公办园在整个幼儿园中所占的比例还要小得多。在全省,民办园多、公办园不足都是一个普遍现象。
正是因为历史积淀厚重、师资优势明显、收费低廉规范的公办园“资源短缺”,才引起了广大家长的“趋之若鹜”,并引发了社会上持续不衰的热点话题——“入园难”。入园难,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正是入公办园难,入公办名园难。有人戏称,孩子入园考验家长“人脉”。
入公办园难,入小的民办园条件差又不放心,越来越多的家长将目光投向了相对高端的民办园。一批价高但教课有特色、有规模的民办园应运而生,并经过家长们的“口碑相传”,在市场中立住了脚跟,发展壮大。
一位教育界人士告诉记者,在他看来,民办高价园有市场是必然的。这个“市场”,一部分是短缺的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切”给它的,是家长们在“入园难”与“入园贵”中的两难抉择;另一部分,则是在“观念多元化和收入不断提高”的大趋势下,顺应不同层次、不同观念家长需求的产物,是这些家长“主动”给的。
家长观念是重要“推手”
这几年,学前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幼儿园的教育对将来孩子的一生都可能产生重大影响。上什么样的幼儿园、上哪个幼儿园成了一些家长还在孩子牙牙学语时就开始考虑的问题,难怪屡屡有人惊呼:家长们的择校关口已经前移到了幼儿园。
相对于公办园,全靠自筹资金的民办园有明显的劣势。但一些有规模、资金雄厚的民办园经过摸索、发展,也逐渐树立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双语教学;寄宿制;幼小衔接班;更为灵活、更能调动起教师积极性的用人机制;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课外活动……一些特色是为顺应家长需求特设的,因为这些民办园的经营者深知:家长认可与否,是他们能否从中获得持续回报的关键。
上海一枫教育总监王晓瑞,以前曾做过某高端民办园的业务园长。她告诉记者,一些明智的家长,会在深入考察几个民办园不同的园所文化和教学特色后,从中选择一所。
但也有一些家长,相信“最贵的就是最好的”,或“别的孩子能上,我的孩子也要上”。殊不知,高价不一定对应高质,家长的攀比与盲从,以及对幼儿园教育期待过高,反而会助推一些名不副实的幼儿园的高收费。
李女士的爱人在某高薪行业。她告诉记者,其中的一些年轻妈妈,都曾炫耀地告诉她自己的孩子在“名气最大也是最贵”的幼儿园。有的家庭其实离该园很远,附近就有不错的幼儿园,但仍然“非该园不上”,为此不惜将外地的老人接来,并为老人出钱学开车、考驾照,以便能按时接送孩子……
北大附小河南分校双语幼儿园的老师赵静,一个月来已经接待了近20位有入托意向的学生家长。她不无忧虑地说,家长们很多是奔着“名气”来的,问得最多、最看重的也是外在环境,少有人问及她其实最想介绍的幼儿园的教学理念、园本特色……
王晓瑞认为,为什么我们的幼儿园存在已久,但近年来叫得响的都是舶来的理念?这其中,与家长的攀比与盲从心理有密切的关系。一些幼儿园和早教机构甚至因此把本来很“本土”的东西也刻意包上一层进口的“金衣”,以期收取更高的费用,对此,家长们应该警惕。
呼唤更多“质优价平”幼儿园
虽然民办高价园的存在是市场需求的结果,有的家长甚至主动放弃公办园、以求为孩子量身定制优质的发展空间,但对广大家庭财力还难以支付高学费的普通家长来说,“质优价平”的幼儿园仍然是他们的不二选择。
是啊,当家长的择校“关口”前移到幼儿园,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就意味着从幼儿园开始,一些孩子就已经感受到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同在一个片区,为何有的孩子能上公办园,有的孩子只能上小民办园?而相对好点的民办园,价格又往往比公办园高得多……
一位家长说,他住在郑东新区,现在小区附近基本没有公办幼儿园,都是民办幼儿园,收费越来越高,家住附近的家长几乎没有其他选择。
令人欣慰的是,这一问题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前不久,教育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学前教育“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从长远趋势看,公办幼儿园的发展步伐必然会加快,以满足越来越多家长对“质优价平”幼儿园的需求。
而在现阶段,如何在政府主导下,引导、规范、扶持民办园的发展,似乎有着更为紧迫的现实意义。毕竟,民办园在很多地方都占据了大半壁“江山”。
对此,真爱郑州(亲子)教育机构的负责人郭红认为,首要的是要让民办园的经营者们认清,该把学前教育当成一项事业,还是纯粹地当成一门生意来做。若是前者,小民办园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也可能向“质优价平”的幼儿园发展;若是后者,则完全违背了学前教育的本意,价廉必定质劣;价高则可能是黑心的高收费。她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严防这类“办学者”扰乱市场价格与秩序:“别忘了,学前教育可是孩子‘根’的教育!”她说
楼主求采纳~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