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引申为相信.二者的联系属于什么 十万火急,快快
信 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前言】信息的来源出处从表面上看难以计量,而对人来讲总还是人言可畏。自从人类学会说话以来,“信”息便以“人物语言”的形式出现于人世间,人言自然成为一种重要信息指示的传播载体。民间传说、官方律令、家族规矩、圣人箴言等等都一起构成文明诞生初期世人要牢记与传承的重要信息。诚实守信的人不可以随意改变信息的内容和指向。【文化背景】汉语体系建立而完善至今,跨越了四千多年?!它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人类所有语言系统之中最重要的一组分支,是唯一流传于世间的象形文字体系,是一种拥有固定的标准发音与多种不同方言并存的大语言体系,每一个字与每一组词的确定都有比较完整的定义而且长期不变。(注:我们在此编辑词条就是要将祖传下来的字词含义进行准确的定义,展现其精准的信息内含与相互关联。)【核心定义】“信”:人言合成单字作为表现形式,表明造字者对人言的重视。此含意主要表现出通过人类语言所传递的各种信息。信:人类造成文明语言体系包含大量信息,人们也通过各种言辞生成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信:是一个人或一类人对一种事物的了解;是人头脑所记忆与掌握的一种语言。在生活中此单字以及由此构成的单词经常出现却很少被单独使用。如:写信给...;我有自信心;相信你可以;发短信给你;大家相互信任;都能讲信用;拥有信仰;信息化社会;得到众人信任;值得信赖;上帝虔诚的信徒;不得背信弃义;神话可信;等等。 信 xìn (1) ㄒㄧㄣˋ (2) 诚实,不欺骗:~用。~守。~物。~货。~誓旦旦。 (3) 不怀疑,认为可靠:~任。~托。~心。~念。 (4) 崇奉:~仰。~徒。 (5) 消息:~息。杳无音~。 (6) 函件:~件。~笺。~鸽。~访。 (7) 随便,放任:~手(随手)。~步(随意走动,散步)。~笔。~意。 (8) 同“芯2”。 (9) 姓。 (10) 郑码:NSVV,U:4FE1,GBK:D0C5 (11) 笔画数:9,部首:亻,笔顺编号:324111251 信 shēn (1) ㄕㄣˉ (2) 古同“伸”,舒展开。 (3) 古同“伸”,表白。 (4) 郑码:NSVV,U:4FE1,GBK:D0C5 (5) 笔画数:9,部首:亻,笔顺编号:324111251 信 xìn [形] (1)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2) 同本义 信,诚也。——《说文》有诸已之谓信。——《孟子》 信,言合于意也。——《墨子经》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国语·晋语》期果言当谓之信。——《贾子道术》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经解》 信誓旦旦。——《诗·卫风·氓》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三国演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 信而见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则是无信。——《世说新语·方正》 (3) 又如:信行(信用;守诺言);信人(讲守信用的人) (4) 真实,不虚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其事信。——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信官(诚实不欺的官员);信赏(悬赏);信赏钱(悬赏金);信人(诚实的人) 信 xìn [动] (1) 相信;信任不我信兮。——《诗·邶风·击鼓》 且单于信女,使昫人死生。——《史记·苏武传》 不自信。——《战国策·齐策》 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犹信。——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笑而不信。——宋·苏轼《石钟山记》 (2) 又如:信不及(不能相信;不敢相信);不信邪;信得过;信爱(信任喜爱);信纳(相信采纳);信不信由你;听其言而信其行 (3) 守信用 [keep one’s word;keep one’s credit] 已诺不信则兵弱。——《荀子·富国》 小信未孚。——《左传·庄公十年》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贾谊《过秦论》 信义著于四海。——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信义安所见。——《汉书·李广苏建传》虏帅失信。——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 住宿两夜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诗·周颂·有客》子庚门于纯门,信于城下而还。——《左传·襄公十八年》 (5) 证实;应验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 (6) 知晓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岁乎?——《聊斋志异》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陆游《蝶恋花》 (7) 又如:信道(知道;料道) 信 xìn [名] (1) 信约;盟约 以继好结信。——《左传·襄公元年》 (2) 符契;凭证 行而无信。——《战国策·燕策》 (3) 又如:信笼(内盛物品后封口加盖印信的箱笼);刻木为信 (4) 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 宜急追信改书。——《资治通鉴》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粜于吴。——《越绝书》 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世说新语·文学》 (5) 又如:信使(使者) (6) 通“讯”。音讯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李白《大堤曲》 (7) 又如:信耗(信息;消息);信炮(按约定信号所放之炮);信音(音信;消息);通风报信;凶信;信鸽;信鸿;信鸟;信问(信息) (8) 书信,信件(晚起义。先秦两汉的书信又用“书”字表示) 函使报信。——清·袁枚《祭妹文》 (9) 又如:信局(投递信件的机构);私信;挂号信;平信;死信;匿名信;信箱;信筒;信简(书信) (10) 姓 信 xìn [副] (1) 放任;随便 要不拿出纲纪来,信着他胡行乱做,就不成个人家。——《醒世姻缘传》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信口胡沁(信口胡吣。不顾事实,随便乱说);信着(任着;任凭);信手拈来;信步 (3) 果真,的确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史记·华佗传》 烟涛微茫信难求。——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信知生难恶。——唐·杜甫《兵车行》信造化之尤物。——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信(姓氏) 信姓起源 姬姓:始于周朝始祖周文王姬昌. 毕姓: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受封于毕国(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称毕公高,周康王时曾命他保卫东郊,因而作了《书经》上的那篇《毕命》。他还与召公等顾命大臣一起辅政,使周之经济文化有较大的发展。毕公高之后,有一支称毕氏。 魏姓: 毕公高有后代名毕万,因毕周被西戎攻灭而投奔晋国,成为晋献公的大夫。毕万多次随晋献公出征,屡建奇功。公元前661年,他与赵夙一起率兵讨灭了霍、耿、魏三国。事后,晋献公便把魏(今山西省芮城县北)封给毕万。不久,毕万便以国名为姓,称魏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