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应该怎么写?1000字左右

2020-10-29 文化 72阅读
林汉达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语言文字家。他编著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历史普及读物中的经典,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这套书之所以长销四十多年不衰,在于它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对于向少年儿童普及历史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林先生写的这部历史故事书,从20世纪60年代出版以来,一直拥有大量的读者,获得了几代人的好评。近年来,虽然市场上新的历史读物层出不穷,但是林汉达的历史故事仍然留在人们视线和记忆中。有些读者认为,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他们看到的最好的历史故事书,当年自己看这部书长大,现在也希望自己的后代能继续看这部书。
凡是读过此书的人都不会对这种说法感到惊奇。中国历史悠久又深厚,那么多人物、事件,写起来是个难事。林汉达先生用丝线串珠的办法,把人事历程连接起来,既重点突出又不使中断,上勾下连,大故事套着小故事,浑然成一体。还有那带“北京味”的语言,讲起来如道家常,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人入胜,便是这套书的必然结果。读者们大都以为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实际上林先生是满嘴浙江话的南方人。他高超的组织艺术和语言技巧,完全是出于他对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对祖国语言的精确把握。可以说,没有真功夫是写不出这样的作品的:没有务实心态,像现在有些作者那样浮躁和粗糙,也是绝对不会精耕细作的。
这套书所以长销四十多年不衰,在于它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对于向少年儿童普及历史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作用。说说林汉达其人,解放后他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曾用名林涛、林迭肯,浙江镇海人,1900年2月17日生。1924年毕业于上海之江大学,任四明中学教员。1928年任上海世界书局英文编辑,后任编辑主任、出版部部长。曾编过一套标准初中和高中英语课本,风行一时。1937年赴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1939年回国后,任上海之江大学教授。1941年之江大学内迁,留上海编辑通俗历史故事,任华东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抗战胜利后,回之江大学任教育系主任、教务长,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上海有名的进步教授。1945年底,与马叙伦、王绍鏊等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当选为常务理事。1946年5月,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成立,被推选为常务理事‘同年秋到达解放区,任辽北省教育厅厅长。1949年作为民进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中央扫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副部长,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6年8月当选为民进第四届中央副主席。著有《中国拼音文字的整理》、《上下五千年》、《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后汉故事新编》等。1972年7月26日在北京病逝。我们有接受无厘头历史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或者说抗药性,可我们的孩子呢?……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有太多的断裂,也许真的是我们多谈谈连续性的时候了。
林汉达先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教育家、文史学家、语言学家,还是一位大官,做过新中国的教育部副部长。就这么个海内外闻名的大学者,替孩子们写了大量的通俗历史读物,这样的人现在是没有啦。没错,如今各种历史以及“历史”读物多如牛毛,泛滥成灾,可是这些当中有多少适合给我们的孩子看?’这是一个“大话”的年代,而“大话”的首要对象就是历史,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迷幻气息和喜剧色彩非常浓厚。对此很多有识之士早已提出过批评。其实我本人口味比较杂,也比较重,无论是反说、戏说、歪说、恶搞,我都情有独钟,乐此不疲。但是一想到自己的小孩也要去读这些荤七素八的玩意儿,立刻觉得头皮发麻,心里发慌。要知道,像我这样年龄的人不惧乃至热衷无厘头历史,实在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因为我们一向被灌输的历史,过于坚硬,太刻板而无趣,拿些八卦来冲一冲,调和一下,有益于身心健康。更不用说我辈从小到大,风里来雨里走,冷的热的,酸的辣的,颠过来倒过去也不知道多少回了,无所谓啦。我们有接受无厘头历史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或者说抗药性,可我们的孩子呢?也要让他们最终变得像我们那样好坏不分、是非不辨、麻木不仁?
幸亏我们还有林汉达。 我一边读一边庆幸我们的孩子又有好书看了。同时我自己也还是看得津津有味。他到底有什么诀窍,能够做到老少通吃?我首先佩服的是这些通俗历史读物品味的纯正。这是历史,是正史,不是说书,林先生决不会东拉西扯,往现实上面生搬硬套,也不会故作幽默,乱放噱头。那不是林先生一代人的风格。“正”,曾经是中国人至高无上的文化和美学标准,但不知从何时起,“正”变成了嬉戏嘲弄的对象。在此我无意为“正”正名,我知道“正”之为负,大都咎由自取。但“正”真的是可以无穷解构,随意唾弃的吗?
更难得的是,林先生的“正”,不是板起面孔来说教,而是生动的讲述,行云流水般的风格。很多人都认为林先生的著作是最有趣的历史读物,这种趣味从何而来呢?来自历史本身!确实,还有比历史更好玩的东西吗?但发掘历史的趣味,林先生不依赖那些历史以外的东西,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功夫、学识作精心的剪裁。这是智力活儿,也是气力活儿。
林先生的语言也很“正”,又很“靓”。很多人津津乐道于林先生的文字,那是最浅易的大白话,却足以让一代代的人久久回味。我觉得林先生的语言在简单之外,有着漂亮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琅琅上口,不知不觉就抓住了人。这一点在今天意义同样非同小可。也许这种文字风格与林先生语言学家的身份有关。我特别爱读一些语言学家的文章,像吕叔湘他们都像林先生一样,越是深通语言,越是明白晓畅,平易近人。如果这里面有什么规律的话,也许我可以推断:越是对语言理解不深的人,越是会故弄玄虚,伪装深奥。
林先生的语言、语气、语调让他的讲述有一种现场感,拉近了我们与历史的距离,也使我相信并非只有“大话”才是今天讲述历史、抓住读者的惟一途径。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有太多的断裂,也许真的是我们多谈谈连续性的时候了。前面我说到自己其实也热爱断裂,但是这个断裂要有连续来做底子。有了连续才不怕断裂,知道正说才不怕戏说。怎么个连续法?比如,我们小时候看林汉达,我们长大了,就把林汉达买来给自己的孩子、学生等看,这不就续上了吗?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