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套人民币一角钱的九个版本是:
1、60年枣红1角:正背面双凹印刷,触摸正背的花纹,银行名等有极强烈的凸凹感。它的设计及规格承接了第二套纸币的风格,是第三套纸币中较特别的票券。
2、62年背绿1角:票正面单凹印刷,触摸字体花纹,有较强的凸凹感;有两种版别,一种在经理章的左上角草丛的两条草叶中间里有“人”字暗记,另一种在相应位置无“人”字暗记。
3、62年背绿1角(有水印):正面单凹印刷,触摸花纹,银行名等有较强烈的凸凹感;背绿印刷得很少,只有如“136,130”等几种不分顺序的编号;背绿水印没有“人”字暗记,其它暗记与普通背绿差不多,但暗记“A”下面的暗记“十”,在这个位置的暗记在不同编号会有不同的变化。
背绿水印通常会有一个以上星水印,或票边有几个半个星水印,也会有一个星水印(或以上)及半个星水印(或以上)的出现等。
4、62年棕色1角:有六个版本;分别是:正背胶印的蓝色数字2罗码及蓝色数字3罗码;正背胶印的红色数字2罗码及红色数字3罗码;正面凹印的红色数字2罗码;正面凹印的红色数字3罗码(有水印)。暗记大体上相同。
扩展资料
第三套人民币于1962年4月20日开始陆续发行,2000年7月1日停止流通。历时38年2月10天。
这套人民币面额有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7种,分币仍采用第二套的。1980年4月15日,国务院又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发行1角、2角、5角、1元4种金属人民币,材质1角、2角、5角为铜锌合金,1元币为铜镍合金。这4种金属币当时主要是对国外旅游者销售,以增加外汇收入,国内只是象征性地发行。
至此,经过18年的调整、更换,第三套人民币共发行7种面额,13种版别,分别是1角券(币)4种、2角券(币)2种、5角券(币)2 种、1元券(币)2种、2元券1种、5元券1种、10元券1种。
1960年4月20日发行的人民币共有两种面额,其中1956年版棕色5元券是第二套人民币的最后一个券种,而1961年版枣红色1角券则是第三套人民币开始发行的标志。
1964年4月15日,深绿色2元券和墨绿色2角券同时发行。由于1962年版1角券背面颜色和1962年版2角券背面颜色近似,不太容易辨认,1967年12月15日调整了1962年版1角券背面颜色,重新发行了1962年版1角券,将其背面颜色由深棕、浅绿改为酱紫、桔黄。
1974年1月5日,发行1972年版5角券,这是第三套人民币的最后一个年版号。
1角券正面原为"干部参加劳动"图景,后改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图景;背面图案为国徽、菊花。主色调共有枣红色、深棕、浅绿、酱紫、桔黄五种。
2角券正面为武汉长江大桥;背面图案为国徽、牡丹花,主色墨绿色。
5角券正面为纺织厂生产图;背面图案为国徽、棉花和梅花,主色青莲色。
1元券正面为女拖拉机手图,象征农业为基础;背面图案为国徽、放牧图,象征发展畜牧业;主色深红色。
2元券正面为车床工人图,俗称“车工”,象征工业为主导;背面为国徽、石油矿井,象征发展能源工业;主色深绿色。
5元券正面为炼钢工人图,俗称“炼钢五元”,象征工业“以钢为纲”;背面为国徽露天煤矿,象征发展能源工业;主色深棕色。
10元券正面为 “人民代表步出大会堂”图,象征人民参政议政;背面图案为天安门城楼。主色黑色。俗称“大团结”。
这套人民币自60年代发行以来,一直流通至2000年,是迄今流通时间最长的一套人民币,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共发行7种面额、8种原版、9种票券。如果按冠号、印制工艺和钞纸的不同,至少可进一步细分为30余种。部分发行较早、发行量稀少的币种,早已成为收藏界的热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三套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