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货币信用创造对传统货币调控模式带来哪些挑战

2020-10-28 财经 55阅读
(1)影子银行体系通过金融稳定状况对货币政策产生系统性影响。
货币政策通常是通过金融体系传导实现对整体经济的调控。金融体系的稳健程度将直接影响着货币政策的实际实施效果。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率且往往游离于常规监管之外,给金融稳定带来了严峻挑战。尽管目前关于本轮金融危机教训的讨论很多,甚至以巴塞尔协议Ⅲ为代表的新监管措施也已陆续出台,但其主要针对的仍是受监管的商业银行,影子银行的资本比率等仍不在监管之内。影子银行的高杠杆行为对相关金融机构经营、资产质量等稳健性指标仍有着重要影响,并最终对货币政策带来影响。当影子银行造成的系统性风险和金融危机真正发生时,央行往往是最后贷款人;而其救助行为以及事后采取的数量宽松等措施很可能对中长期通货膨胀乃至货币政策带来负面影响。这也是目前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时下,人们有理由担心但又确实难以准确判断,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在本轮金融危机后所采取的极度的、前所未有的宽松政策,对未来的通胀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而在我国,近年来影子银行所带来的局部风险已经给货币政策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压力。未来随着影子银行的长足发展,如何有效控制其风险的传染是货币政策的重大课题。
(2)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形成系列挑战。
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来看,此次危机后国际社会对央行过分强调单一盯住币值稳定表示出了质疑。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资产价格至少应成为货币政策重要的关注指标。鉴于风险的隐蔽性和传染性,影子银行所创造的各类金融资产的价格理应成为中央银行关注的重点。从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来看,由于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传统的货币供应量已经越来越难以涵盖流动性的真实水平,影子银行创造的流动性也有必要纳入广义流动性的范畴。从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来看,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也已受到影子银行体系运行的影响,但却没能真正反映到货币政策调控的结果之中。而影子银行体系的活跃势必会加快货币流动速度,对央行的基础货币调节及其货币供应调节也有着潜在影响。在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这一系列影响已经在发生之中,未来需要货币政策有效地来加以应对。
(3)影子银行体系削弱了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力。
影子银行体系通过各种形式将贷款包装、销售或转移,使得融资行为明显“脱媒”,从而削弱了货币信贷规模控制等数量型调控工具的效力。这一点在中国2012-2013年的金融运行中已经有所体现。影子银行体系的部分金融资产本身就是规避监管和套利的产物,其实际利率可能对官方政策利率形成干扰,不利于货币政策意图的有效传导。2013年至2014年,在中国出现的货币相对宽松下的社会融资成本高企现象,影子银行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从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来看,影子银行的发展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产品,增加了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但这些新产品的出现及其价格波动可能牵动整个市场,公开市场操作中传统证券价格势必会受到更多不确定性的冲击,对利率期限结构的调控能力也会受到更多现实挑战。
(4)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加大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
影子银行体系创造的信用主要属于资产方的需求,与资产泡沫的形成密切相关。由于影子银行受传统货币政策调控的范围和程度有限,其可能形成的资产泡沫会加大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如何全面判断影子银行创造的信用规模及其对资产价格的推动作用、如何科学测度资产价格繁荣及其破灭对流动性水平和实体经济的影响等,都是货币政策面临的重大课题。鉴于政府主体和市场主体都拥有强大的融资需求,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拥有天然的土壤。中国局部资产泡沫的存在也已经说明了这一点。进一步发展的影子银行体系必将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带来新的难度。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必须认真对待的长期挑战。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