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地图承认麦克马洪线? 现在我们常看到的都是这样

2020-05-01 综合 883阅读

是中印双方达成和解默契的结果。

1、“麦克马洪线”问题始于英国对西藏的侵略。西姆拉会议期间,英方代表麦克马洪与西藏地方代表在1914年3月以秘密换文的方式划出一条“藏印边界”,即“麦克马洪线”,把包括滇缅未定界在内的大片地区划给英属印度。

1914年4月,麦克马洪又迫使中国中央政府代表陈贻范草签了英方提出的《西姆拉条约》及附图,而“麦克马洪线”则作为西藏与中国其他地区界线的一部分混入附图。(有人怀疑“麦克马洪线”根本就没有出现在1914年4月27日草签的<西姆拉条约)附图上。)

1914年7月,英藏双方又背着陈贻范草签(通常人们都说英藏双方在1914年7月3日“签订”了《西姆拉条约》,但实际上英藏双方代表并未正式签字(Sdgned),而只是进行了“草签”(Irdtialed)。

2、重叠于“1941年线”

七七事变发生后,当时的蒋介石根据中日双方实力对比,预见到中国的沿海可能会不保,所以基于战略的考虑在大后方的云南开始修建通往缅甸的公路,这就是滇缅公路。

战事的发展验证了蒋的判断,中国沿海几乎都被日本占领。而此时连接云南和英属缅甸的滇缅公路成了维系中国继续抗战的重要的物资交通线,当时中国从西方(特别是美国)购买的军用物资大多是通过滇缅公路运到国内,因此把她说是一条生命线也毫不为过。

中国与英国同属“同盟国阵营”(太平洋战争仍未爆发),按理说英国应帮中国。但是英国在佧佤山区重新划了一条对英国有利的边界,包括已被英军非法占领的云南领土,并以封闭滇缅公路作为要挟强迫中国政府承认即成“占领事实”。

英国的理由是英国是冒着与日本开战的风险来通过这条公路来给中国抗战输血,所以英国需要中国的让步补偿。而划这条线就是要国府对英军已占领的中国土地,包括江心坡,片马等地给予法律确认。

1941年6月18日,为了抗日战争的大局考虑,中国政府用换文的方式确认了这一段边界。但日军很快就在太平洋战争后,开始进攻缅甸,所以这一段边界并没有真正树立界碑。

此后中国前后派出40万远征军协助英军抗击日军,但是英国的战略重心始终不在亚洲,欧洲战事吃紧让其无暇顾及亚洲殖民地。最终英国政府决定全面放弃缅甸,中国远征军从援助英军变成掩护英军撤退。

英国方面为减少自己的伤亡,在战斗中采用“不辞而别”的撤退,把中国远征军的侧翼暴露给日军,以导致中国远征军野人山之难。中国远征军作战勇敢,也打出了许多经典战例,但孤立无援的这支孤军以伤亡20万的惨痛的代价仍未阻止缅甸的陷落。

缅甸的日军在被盟军(中英)打败后,在江心坡的中国远征军被迫遵守“1941年线”,从江心坡撤军,而英军随即占领江心坡。

3、中缅边界问题

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访问北京,与周恩来就边界问题交换了意见。当时,中缅边界除北段未定界外,还有两处存在问题:一处是中缅边界南段的佧佤山区。

1894年的中英《续议滇缅界、商务条款》和1897年的中英《续议缅甸条款》对这段边界都有规定,但因有关条文自相矛盾,这段边界未能确定。1941年,英国迫使处于抗战危急关头的中国政府划定了这段边界,把与中国关系密切的班洪、班老部落的部分辖区划归了缅甸,这就是“1941年线”。

其后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段边界没能标定。缅甸独立后,把“1941年线”以西地区划入缅甸的掸邦,但未能进行有效控制。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追歼国民党残敌时进驻了“1941年线”以西地区。另一处是中缅边界中段的勐卯三角地。

1897年的《续议缅甸条款》承认勐卯三角地“为中国之地”。但由于英国在该地修筑了公路,因而在上述条约中英国又以“永租”名义取得了对它的管辖权。

缅甸独立后继承了这种“永租”关系。在1954年12月的会谈中,中方认为中缅边界南、北两段都存在问题;缅方则认为南段边界(此处双方所说的“南段边界”是指尖高山以南的全部中缅边界,事实上包括了中缅边界的中段和南段。)是已定界,只有北段边界存在问题。

关于边界谈判,中方仍表示需要做准备工作;缅方也承认确实需要准备。尽管存在分歧,但会后发表的联合公报仍肯定了“中缅两国边界尚未完全划定”的事实,并指出“有必要根据友好精神,在适当时机,通过正常的外交途径解决此项问题”。

此外,双方还达成了对未定界维持现状的默契。周恩来曾指出:“根据中缅两国总理一九五四年会谈公报,未定界应该由双方谈判解决,当时双方的默契是维持现状。”

中缅之间的这一默契,使双方没有因边界问题发生过多争论,从而维持和发展了两国间的友好关系。

4、新中国承认“1941年线”

由于国民政府和英缅当局当年有“1941年线”在先,同时也是为了中缅有友好,最终,中国还是决定在1941年线的基础上重新划定中缅之间的边界。

1960年1月28日,《中缅边界协定》签订,中国事实上承认了1941年线,放弃了1941年线之外的领土。中国收回了片马镇,但永远失去了江心坡。

5、麦线缅甸段与1941年线的性质差别:虽然有重叠关系,但性质根本不同,前者是单方面划界和侵占,后者是中国国难高峰年代的利益交换—它是抗日战争中期中国危险时期中国打破英国的卑鄙威胁、被迫换取英国支持(不阻扰)抗日的产物。

扩展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地图出版社1953年委托私人出版的地图也把边界画在高黎贡山以西,但声明不是政府审定的。

周恩来对此解释说:因为边界上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如果中国政府批准出版这本地图,我们的四邻都会不安。但该地图同样在中国各界人士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因此,中国政府关于中缅边界的划界建议虽在1956年1月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批准,但实际上不少人是想不通的。一位人大代表就曾反映:“根据地图,我感觉很大的不安。”

对地图的这种变化,周恩来指出:地图的变化“说明我们(的)地图是一件事,实际的情况是一件事,交涉又是一件事。这三件事并不吻合”。

“制图时要把实际和交涉之间有一个交代,可是我们过去的地图—没有交代的,所以爱国人士看到这样的地图当然很高兴”。

关于解决边界问题的根据,周恩来认为:“我们应该把清末时候的情况仔细研究一下,作为根据。这是我们研究边界问题最主要的根据,历史的根据。”

周恩来赞扬了在中缅边界问题上同英帝国主义作斗争的爱国主义立场,认为“与帝国主义必须寸土必争”,但也指出:“现在(中缅)两个国家的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两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来解决问题不能相同。”

“我们提出的解决北段的要求不能过高。我们的历史根据和政治理由必须结合起来,取现实的态度来解决。”“我们的目的是求和缓,而引起一个很大的紧张,这很不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麦克马洪线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