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的文化实力得到世界的认可,为什么

2021-12-10 文化 216阅读
一,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的是认同了其所标识的文化艺术价值观的作家,而不是其认可了那个国家那个作家所坚持的文化艺术价值观。
庆贺者中包括了官方背景的人士,中国官方也前所未有甚至是一反常态的在第一时间给予公开报道和祝贺。质疑者则多为民间人士,特别是一些追求思想解放和自由的人士。庆贺者认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圆了中国人百年诺贝尔奖梦想,中国现当代文学终于走向了世界,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终于得到世界承认!甚至有人还认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实力,表明了中国在世界的崛起。这不仅是莫言个人的荣耀,也是国家的荣耀。质疑者则认为,莫言并非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第一人,中国社会主义的思想统一和文化单元化不足以产生世界性的文学作品,官方豢养的专职作家不可能写出代表中国人民体验和意识的作品,莫言其人平日的言行多具体制内色彩,有反普世价值的倾向,这样的人的作品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不利于中国的文化的改革发展。这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自我堕落,是中国民众的悲哀。质疑者实质也是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体制内作家就是认可了中国特色文化价值观。
其实,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体制内作家莫言,并不是表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认可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更不是肯定了中国的软实力。不要说一个作家的文化价值倾向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取向,也不能说一个作家的获奖就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成就,何况中国是个作家大国,有无数的民间作家不说,官方花钱养了大批专职作家,60余年一个作家获奖与庞大的作家队伍相比,很不相称。更何况一个奖项的设立是要求一种价值取向的认同,而不是认可某一种价值观。
诺贝尔文学奖理当有其固有的评判标准,它颁发给一个国家的一个作家,是其评委们认为那个作家认同了其所标准的文化艺术价值观,而不是其认可了那个国家那个作家所坚持的文化艺术价值观。诺贝尔文学奖本着的基本原则是现代世界的文明价值观,也就是某些人所谓的西方的文化艺术价值观,崇尚人权神圣,思想自由,艺术自由,人的关怀。评判的标准主要是瑞典学院的院士们所说的:看重“作家有没有良心和勇气为历史(时代)做见证”(《诺贝尔文学奖传奇》),也就是艺术的真实。当诺贝尔奖颁发给中国政府的异见人士时,中国政府总批评其政治性强,其实,诺贝尔奖是最没有政治性的。现代文明推崇的普世价值没有政治性,只有人性。如果只因诺贝尔奖得主是体制内的人或体制外的人,而高兴或不高兴,都是将诺贝尔奖政治化的表现,都是一厢情愿的,都无益于国家文化的改革发展。
我们追求诺贝尔奖,不应该只是追求其带给一个人,一个国家的荣耀,而是要追求其确立的文化观念和人文价值! 无论是谁,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欢呼,就要真诚地接受其文化价值取向,也就是真诚地接受现代文明世界的文化价值观?
二,莫言获诺贝尔奖不能表明中国文学已走向世界,而是表明世界对中国文学的鼓励和希望。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没有金元外交的影响? 否则,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授予一个官养作家,授予一个国家的官方宣传产品?这样做岂不是对文学艺术的本质的否定,是对思想自由的反动,是对人类共同情怀的蔑视,如此,诺贝尔文学奖还有什么价值?这是一些人的担心。多年来中国政府为在国际上为社会主义争得生存空间,援助了很多国家,当前,西方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作家突然获得梦寐以求了百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人们有理由将此与中国政府的金元外交相联系。不能否认,中国政府为展示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为争取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做了不少工作,这对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一定的影响,如使评委们更多地关注中国文学,但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金元外交的结果。瑞典学院和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独立精神,不可能如中国的权贵,唯金元至上,没有是非标准。莫言的作品还是有一定的文学性,其借鉴自西方的艺术手法比较娴熟,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或多或少有所再现,也就是说其作品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要求。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同时也有文明世界对中国作家的期望! 莫言获诺贝尔奖不能表明中国文学已走向世界,而是表明世界对中国文学的鼓励和希望。世界人民关注中国人民的生存问题,中国人口占世界的四分之一,中国人理当享受世界现代文明的成果。因此,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中国作家,是鼓励和希望中国作家解放思想,关怀同胞,引领中国人思考、成长成熟,走向文明世界!
真正的作家是做人与做文的一体,而中国的作家大都是人格分裂症患者,做人与做文分离,做文真实,做人假。一方面他们在生活中随波逐流,或明哲保身,或攀龙附凤,自私自利!另一方面,他们也看到和感受到社会的不公和黑暗,在作品中或多或少表达些真实的感受和意见,含沙射影,曲线“救国”!莫言也是如此!人格分裂症患者创作不出真情实感的文艺作品,也不可能成为最好的艺术家,莫言不是最好的作家,莫言是最幸运的中国作家。
三,莫言的作品还是有一定的表现艺术和娱乐价值,但几乎无什么思想价值!
文学是人学,是解剖构造人的艺术。文学为人服务,不能只为一部分人服务,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有没有价值,主要看其是否真实地解剖构造了特定环境里的人,是否表达了对人的真挚的关怀?莫言的作品对中国特定社会的人的生存状态有所反映,对一些伤痛也有所揭露,但是这些艺术表现都是在体制许可的范围内,很肤浅,表达的则更多的是对人的娱乐(甚至麻痹),而少对人的真挚的关怀!这是中国大陆作家的共同政治文学特征!一个国家的文学艺术全都专注于给人民提供娱乐或精神麻醉, 对民族国家的文化建设对社会的进步不但不起正面作用, 反而起负面作用!这样的文化岂能有价值存在?
莫言的作品还是有一定的表现艺术价值,但几乎无什么思想价值! 瑞典文学院颁奖词:“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肯定的也是莫言作品的表现艺术价值。从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到有影响的《丰乳肥臀》、《蛙》等,纵观其作品,莫言的作品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的表现有些接近真实,如错乱的战争,残酷的土地革命,生命的随意摧残等。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他更多的是沉迷于历史, 对现实则是浮光掠影、冷眼旁观的。他对历史不是反思和批判,而是沉湎于舔历史的伤口,他的所谓魔幻手法,不是对历史与现实人生寻根究源(早年有人根据其文学表象将其作品称作寻根文学是不准确的),而是用历史的荒诞、丑陋与现实的所谓改善、正常做观照,从而引导读者或逃避社会困境或满足现实,达到精神麻醉!这正是现今中国体制内作家的高明之处,不直接为现实涂脂肪抹粉,歌功颂德,却能以怪诞的反证之类手法更好地完成御用文人粉饰社会的任务
文学有愉悦的功能,也有陶冶的功能,作家和艺术家虽然不能自封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应该对社会对人类负有责任感。作家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应该是健康的精神食粮,应该为现实的人生提供积极的人文关怀。当一个国家的人民,一个民族还在摸索前进和发展的道路时,其作家不是引导人民民族积极思考,而是用虚幻的娱乐麻醉人民民族的心灵,这是极不负责任的;特别是当其人民民族还在不时遭受困惑和伤痛,作家不引导人民民族寻找困惑和伤痛的根源,反而以娱乐和麻醉掩盖真相,其就是病菌和罪犯的帮凶。
四,我们作家不应只追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耀,而应追求其标识的人类文明的文化价值取向及其光辉
诺贝尔奖是具有百年世界影响的人类文明大奖,每个奖项都是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一个重要标识。中华民族中国要走向世界,看重诺贝尔奖是正确的,也应该是无条件的。我们作家追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应该只是追求诺贝尔文学奖带给自己和国家的荣耀,而是要追求其标识的人类文明的文化价值取向及其光辉!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