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现在学习设计的同学或者已经工作的设计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扰,很多人在做设计的过程中都会有很多疑问,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也不知道要创作什么,想象力贫瘠,这样状态下设计出来的作品连自己都不能满意。
想要打破这样的尴尬处境,并非不可能,接下来汉艺国际结合实例,为大家讲解一下到底如何拥有更好的设计创意,进而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
1.问题本身就是答案
现在我们常说脑洞大开,讲一个设计师想法或者创意精彩。但在脑洞这个词才刚刚流行的时候,可能“脑洞”这个单词,第一时间却令大家摸不到头脑。一开始也不能很准确的get这个词的意思,后来逐渐熟悉,才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可能是“无厘头想象力”、大脑的“虫洞”。若如此定义之后,便对其有了更多的认识。
这个“脑洞”之问,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字眼,乍一听,还会觉得是一个略带贬义的词,但为什么周围的同事们却不以为然并津津乐道呢,带着这个疑问继续和同事去交流,并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和思考便是第一步。放到设计中,便是设计最开始也是最终的目的:解决一个问题。
2.调研与经验的重要性
这里说的“调研”并非仅指非常学术、专业的调查研究,但目的却相同——系统客观地收集信息研究数据,为决策做准备。调研不是漫无目的地搜索,相反要紧紧围绕着主题、关键词,这样才不会被其他信息干扰偏离方向。
经验是影响大家思维发散的一个重要方面。当调研成果与自身经验产生交集后,我们的理解、认知、感受往往是最深刻的,因为它加速了我们对问题、主题、关键词的认识与解答。
比如,我的大脑在接收到关于“脑洞”的信息后,对记忆中的信息、过去的经验进行搜索、匹配,于是联想到Piko太郎及其音乐《PPAP》,进而促进了我对“脑洞”一词的最初理解---无厘头想象力。
3.思考的方法
20世纪60年代东尼巴赞(TonyBuzan)发明了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Mindmap),利用图画技术(graphictechnique)把发散思维描绘于平面之上,展现给我们一个可视的发散思维地图。
联想是发散思维的一部分,比如我在思考脑洞概念时,通过“无厘头想象力”又联想到周星驰,进而联想到他的电影和其它相似风格的香港电影。
但是,无论发散思维还是联想,都需要我们注重大脑记忆的积累,这样,才有空间和内容构成一个丰富的思维地图,增加找到goodidea的概率,增强自己的想象能力。
4.分析、总结、提炼、推敲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固然有益,但是,需要理性地将其控制在最佳状态。分析、总结、提炼、推敲,反复进行集中的某个、某几个或者全部环节。以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为例,在创作之前,毕加索在短短几天内画了二十多幅草图,反复斟酌、推敲、提炼。最终呈现给我们的是举世闻名的杰作
草图1
草图2
草图3
草图4
格尔尼卡
又如,笔者在将“脑洞”理解为无厘头想象力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上述几个环节的工作后,将其比喻成大脑的“虫洞”,带我们从现实时空进入想象时空的隧道。
5.试行、实践
马克思说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虽然我们可能不需要去验证真理,但是试行、实践不仅会验证、完善我们的想法,还会磨练我们的技能。最重要的,实践产出作品。
如同对脑洞的认识过程,问题意识可以促进我们去思考去行动,不妨先给自己设立一个问题,然后试着去解决这个问题,也许会有所不同。大家在进行设计时,有了一个想法之后不要去否定或者排斥,而是针对这个想法进行一定的深入研究。让自己的心、脑、手活动起来,感官活动起来,留意观察、勤于思考,敢于试行、实践并积极反思、总结,加以坚持自然便可获得好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