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人文化?请详细描述

2020-10-27 文化 114阅读
自古至今,中外官民对此都有许多的理解,中外经典从《五经》到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综而言之,所谓的人文化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治理者“法天地”,“法自然”以育人民。也就是说,以人类进化过程中积淀的一切优秀的文化传统去化育人民,向善向好,如儒家所说的以“诗、书、礼、乐”教化天下万民,使自然人的行为、语言、习俗、思想、感情、学问、智力,不断地由粗鄙、野蛮、低级向文明、道德、高级的文明人进化,使“人”不仅是一个多种优良品质具备的个体,而且要以个体的优秀去影响家庭乃至社会,使家庭和社会都逐渐向着全面、谐调、可持续的高素质,高水平的程度发展变化。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人是关系的总和(谐调)”。人就是世界、社会的根本,主体。通过发展“人”的这个“主体”,去发展社会、国家、世界,同时发展人自己这个主体。先贤孔子就说:一个高水平高素质人的发展,或者说,一个社会的、国家的、世界的“群体人”的发展,同样都要经过“格物”(深入生活实践,观察研究客观事物),“致知”(去获得各种感性和理性的较正确的知识信息),“正心”(使自己的主观心灵与客观规律相印证、合拍,不断向善发展),“诚意”(树立为真理正义奋斗的信念志向和毅力),“修齐”(在修养个人身心完善的同时,也要使家庭成员像自己一样身心完善乃至更优秀),“致平”(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去治理一个国邦,从而去担负平治和统一天下大任,使“天下人”都变成优秀的新人类)。这一改造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的发展改变过程,也就是人文化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相对物质世界而言,“人”始终是在其过程中的最具主动性、能动性、进取性的“主体”和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客观物质世界是人改造的对象,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既要遵从客观世界的客观规律性,同时又不被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即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其创造物给人带来的各种享用所左右,所迷失而失去人的本性,成为物化了的动物,陷入物的尘海、欲望的尘海之中而不能自拔,失去了人文传统坠入物质享受、金钱权利的迷途而不知返自省,变成所谓只有专业知识,并把这类“知识”只当做谋生的工具,而不懂得如何运用人之所以是人的各种“知识”去指导自己,去做既善待自己又善待客观事物的有文化、有修养、会做事的人。这可能就是人文化和“以人为本”的第一要义。
其次,人文化就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说到底是以“人”为一切文明文化的基础。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更是文化的继承发扬光大者,就是做什么事,都要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即一切治国安邦治家治事业的方略、政纲乃至我们的一切政策、措施、法规、家规、村规、乡约、社约等等,都要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都要从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爱护客观世界出发,以能保护人民大众的根本权益为最终目的。否则,就不是人文化和“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延续了数千年。儒家的“民本”思想,“仁义”之道,“以德治国”;道家的顺应自然,天人和谐;法家的“以法治国”,都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表述。比如,齐国政治家管仲明确提出的“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的观点,就说明了“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以及“民为邦本”之间的同一互换、同一互代的内涵和外延的一致。事实上,“以人为本”就是人文化、民本思想的同一意义的不同表述。然而,民本思想恰好是与马克思主义“人就是国家社会”、“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观点相一致,从而归结为这样一条绝对的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提倡人文化,倡导“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也就是教导我们做公务员的,要摈弃官本、官本位思想,要以民为本,以民为主,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关心民众的疾苦,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我们发展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一切社会进步事业的根本目标。
人文化和“以人为本”、“民本主义”还有一个重要的题中之义,就是人们都要懂得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去看待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在向物质自然界进取的过程中,要有统筹兼顾、全面发展、谐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坚持“物质决定论”、“经济决定论”,防止朝物化主义的偏极滑行,避免灵与肉、神与形的扭曲失衡。
对于个人发展来说,我们的一切教育,不仅要求自己有知识(传统的现在的)、有学问(传统的现代的)、有思想(有独立思考的分辨是非的精神)、有纪律(有法制秩序观念)、有能力、有道德,而且要求自己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更要有全方位的责任心,同时要努力使每个社会和家庭成员(个人),都懂得要以追求有高尚的现代化的人格、能够使自己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大写的为终极目标奋斗的人;在社会上是一个优秀的社会成员,为官有官德,为民有民德,为商有商德、为学有学德,交友讲诚信,待人讲平等,取舍有理义,处处讲善待,“己所不欲”,不仅“勿施于人”,而且勿施于物,包括动、植物,食物;在家庭是一个优秀的家庭成员,为父有父德,为母有母德,为子有子德,为女有女德,总之,不做为人所斥的“忘八蛋”,即忘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样高素质的人组成的社会,自然是充满人文精神、和谐有序、诚信友爱、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人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
这样要真正落实人文化、“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最重要的任务就首先落到了领导人民群众、教育人民群众的那些先觉先知先行者们即精英者们的身上;而这些人是什么人呢?就是“导师”,就是在各个行业的居于“领导”、“引导”地位的人,导而师之。比如,主席、总理、部长、省长、县长、乡长、村长、家长、各级各类团体的领导、方丈、住持、传教士、牧师、阿訇和各类各级学校的教师、各科研单位的学科带头人、企业的经理、老板等,这些“导师”必须首先努力做一个以科学的现代观为指导、“欲正人先正己”的模范,做一个有官德的“导师”;在家庭的“老师”是父母、兄姐,欲“齐家”先“修身”,贤良的父母兄姐是子女弟妹的表率和人伦楷模,做个有家德的好“老师”。这样,官德好、家德好、师德好,然后再去教化民与子,让他们既有公德,又有私德。这样的有私德和公德的人,才算真正是有现代人格的人。这样,一个有高尚的人文素质和人文教养的民族、国家才能日渐生成;这样的民族、国家和社会,不兴旺发达,不立于世界先进、文明、富强之林,才是怪事。由此可见,我们当前教育方面,包括其他“精英”教育,最大的失误或曰“最大的失败”,就是人文化教育的失误和失败,也就是教人做怎样的人,以及怎样做人,在许多方面存在有严重的失误和失败。我们紧抓了市场化、国际化当然是对的,但是放松了对人文化这个“根本”的不懈追求,致使许多不和谐问题在各行各业不断产生并蔓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他阐述的“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论述,蕴涵着深刻的人文化精神。转换到西安市的“四化”理念,我们以为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是人文化,只有把人文化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加以考虑,首先抓好“人文西安”这个根本这个核心,“活力西安、和谐西安”就有了灵魂,就有了动力和基本条件。因为,“人是万物之灵”,没有高素质的人文化的人,没有具有为党和人民的根本宗旨和最大利益追求真、善、美的人,其他的什么“化”都不可能顺利实现。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